- 道教
- 中國本土宗教。 東漢順帝年間(126-144)沛國豐人張陵(尊稱張道陵)創立。 它以〝道〞為最高信仰, 故名。 又有〝玄教〞、 〝仙道〞之稱。 道教的創立, 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, 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, 承襲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仙之說衍化形成的。 南朝梁劉勰《滅惑論》中說: 〝上標老子, 次述神仙, 下襲張陵〞。 《雲笈七籤》卷三述道教本始稱: 〝上古無教, 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。 教者, 告也。 有言、 有理、 有義、 有授、 有傳〞。 並言教有自然之教, 神明之教, 真正之教, 反俗之教, 訓世之教。 云: 自然之教立於元氣之前, 淳樸未散, 為萬化之祖﹔神明之教義說則有, 據理則無, 樸散而為神明, 造作天地﹔真正之教、 返俗之教、 訓世之教, 則為道祖所授之垂世之教。 稱〝且斯五教, 啟乎一真〞。 蓋乃道教總自然、 神明和垂世之教而融匯為一也。 即以黃老道家之說為本, 融汲先王神道、 方仙之學, 兼及其他學說, 融匯為一, 創立道教。 道教一詞, 古文獻中已有所載, 《墨子‧非儒下》言: 〝而儒者以為道教〞。 《易經》中亦曰: 〝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〞。 早期道教經典《老子想爾注》中亦說: 〝真道藏, 邪文出, 世間常偽伎稱道教〞。 對非真道的偽伎之說稱道教提出了批評。 張道陵本黃老道學建立教團後, 道教遂衍化為其所創教團組織的專稱。 《魏書‧釋老志》載: 北朝道士寇謙之〝清整道教〞。 南齊顧歡作《夷夏論》, 稱〝佛教文而博, 道教質而精〞。 由於道教宗仰於黃老, 繼承和發揚了道家學說, 為道家的衍續和發展, 故世有學者仍將其冠以道家名而稱之。 道教奉道垂教, 其內容包涵甚豐, 南宋馬端臨《文獻通考》卷二二五: 〝道家之說, 雜而多端〞。 將其分為清靜、 煉養、 服食、 科教、 符籙諸說。 近代又有經典、 丹鼎、 符籙、 積善、 占驗之分。 皆乃內容分類形式。 究其教義與信仰宗旨, 當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: 以道為最高信仰, 奉老子為教祖, 尊稱太上老君。 道教認為〝道〞乃宇宙萬化之本源, 宇宙萬物皆由〝道〞化生。 《道德經》中說: 〝道生一, 一生二, 二生三, 三生萬物〞。 唐吳筠《玄綱論》亦說: 〝道者, 虛無之系, 造化之根, 神明之本, 天地之元〞。 無時不在, 無處不有, 永恆常存。 它主宰萬物的生化, 卻不自恃, 而是任其自然之性, 無為無私, 清靜淳樸, 兆育萬物, 具有一切生靈最敬仰、 最完美的高尚品德。 〝道〞化身而為太上老君, 《老子想爾注》: 〝一者道也, 一散形為氣, 聚形為太上老君〞。 《太清玉冊》卷一也說: 道教之來自太始大素之先, 老子始發其妙, 包舉二儀, 開闢天地, 始肇萬有。 《泰清誥》則贊曰: 太上歷劫化生, 為皇者師、 帝者師、 王者師, 假名易號, 立天之道、 地之道、 人之道。 張道陵得太上降授真道, 建立道教。 老子《道德經》被道教尊為最重要的經典, 其教義思想、 修持修養理論, 如虛無自然、 清靜無為, 寡欲不爭、 慈儉濟人、 深根固蒂、 長生久視、 返樸歸真等無不由《道德經》而發。 以修〝道〞為核心。 貴生重生, 以成仙得道為目的。 道教把對神仙的嚮往和道的信仰融為一體, 相信人通過修煉可以與神仙一樣逍遙無礙, 長生久視, 使生命與〝道〞合一, 永恆長存, 從而構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體系。 提出了〝仙道貴生〞和〝我命在我不屬天地〞的重生思想, 《老子想爾注》: 〝生, 道之別體也〞。 認為〝生道合一, 則長生不死〞(《太上老君內觀經》)。 奉道者以道為事, 即要修長生久視之道, 或曰神仙之道。 修道的訣要在於保性命之真, 即性命雙修, 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, 修命即修煉自己的生命。 修煉的方法: 有清靜無為、 寡欲不爭、 淡泊名利, 慈儉濟人, 積功累德, 返樸歸真之道功﹔有吐納導引、 服食辟穀, 存思守一, 四時攝養、 煉養精氣、 外丹內丹之道術。 受〝天人合一〞思想的影響, 又提出〝觀天之道, 執天之行〞的教義思想, 主張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, 攝養榮衛擬天地自然之象。 道教的各宗各派及他們的日常修持、 齋醮活動, 無不是以修煉性命之道為主旨。 祀神明、 敬祖宗。 道教自稱以黃帝為宗, 繼承和維繫著中華民族祀神明、 敬祖宗的民族傳統, 並使之規範化、 宗教化。 道教所奉的神明, 上有道祖天神, 下有地祇山川之神, 世有華夏之祖、 歷代賢傑和得道仙真。 神明仙真所居, 天上有閬苑瓊宇, 世上有洞天福地, 令人嚮往。 並有三十六天和地府之說, 以接引眾生, 賞善威惡。 神系雖然龐大, 但卻賦有理想的品德。 奉祀他們, 是為彰神明之德, 以勵後人, 讓人們感受到神明的存在和力量, 受到神的感化。 敬祖宗則是為不忘先人。 為廣宣教化, 道教在延襲改造古代齋祭神明禮儀的基礎上, 建立了一套規範的宗教齋醮科儀, 有日常的誦經設供, 有祈福禳災的齋醮拜懺, 有追薦先人的施食煉度, 還有役使鬼神的符籙禁咒, 與奉道之人修行。 修行的宗旨是: 內修道行以煉己, 外用齋醮符法以度人。 積功累德, 舉善濟人。 道教融合儒家倫理道德觀, 提出〝為道者當先立功德〞。 《老子想爾注》: 〝夫欲寶精, 百善當修, 萬善當備〞。 葛洪《抱朴子內篇‧對俗》: 〝欲求天仙者, 要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, 若德行不修, 而但務方術, 皆不得長生也〞。 並說: 〝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, 護人疾病, 令不枉死, 為上功也〞。 發揮了《太平經》〝天道承負〞的教義思想, 宣揚善惡報應, 導人向善。 《太上感應篇》說: 〝禍福無門, 惟人自招, 善惡之報, 如影隨形〞。 並言: 非義而動, 背理而行, 則短命而死, 罪有餘辜, 殃及子孫。 指出〝是道則進, 非道則退, 天道佑之, 福祿隨之, 眾邪避之, 神靈衛之, 神仙可冀〞。 道教自東漢形成至今, 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, 經過兩晉南北朝的發展, 唐宋元明的昌盛, 至今在華夏民族中仍廣泛流傳, 對中國歷史、 政治、 哲學、 天文、 地理、 醫藥學、 化學、 文學、 藝術、 民俗等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。 對華夏民族心理的構成產生了重大影響。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 它歷代高道輩出, 形成了正一、 全真兩大道派為主的諸多道派。 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, 道教經典總集《道藏》, 包涵了道教經戒、 科儀、 符圖、 煉養、 醫藥學、 煉丹化學和諸子要籍等諸多文獻, 是祖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